Friday, August 21, 2009

Wednesday, June 24, 2009

麻醉



十分懷念王菲,懷念她歌曲的頹廢與沉溺。

Sunday, May 31, 2009

川上弘美

剛從日本回來,因為喜歡川上弘美,這趟買了兩本她的日文小說。 一本是《東京日記2》,另一本是《風花》。雖然我暫時看不懂,心裡依然很雀躍 。只要將書捧在手中翻閱,已開心上半天。天啊! 我總是這樣的非理性,為什麼呢?

從《老師的提包》開始喜歡川上弘美,再讀她早期的作品《踏蛇》和《溺》,就更喜歡她了。對我來說她有一種吸引力,我想是她的細膩與女性觸覺。

連一位日本朋友也不知道這位作家是何許人,可想而知她是多麼的小眾。不過,在日本書店買書,感覺特別好,店員會特地為每本書再加一個紙製的書套,珍而重之的程度,令人很窩心。不過,日本人一向注重包裝,根本不足為奇。

只是這樣珍視書籍,令人感動。
而實情是一切跟書有關的東西,都會令我很高興。

Tuesday, May 19, 2009

火花



這個時刻最好聽Beyond,謝安琪的重新演繹,拼發出火花來!

Crying hysterically

今天舊朋友突然致電問道:「請問歇斯底里地哭泣的英文是甚麼?」很搞笑。

Saturday, May 16, 2009

Donald Tsang, please die



今日我個fd同我講My Little Airport有新歌,非常雀躍。怎料,聽到首歌既歌名,真的想尖叫。哈哈,好正!!!


donald tsang, please die
我哋實上街
donald tsang, please die
when will you be fired?

假設donald今日你俾人斬左隻手
二十年後嗰個人發咗達又做埋特首
你會否因為佢嘅成就
然後叫自己不要追究?

donald tsang, please die
我哋實上街
donald tsang, please die
we’ re all poor guys

董建華雖然做野係渣
但係良心都唔會好似你咁差
你任內最驕人既成就
就係強化市民對民主嘅要求

donald tsang, please die
when will you die?
donald tsang, please die
when will you be fired?
(lyrics and music by阿p)

Saturday, May 09, 2009

尼采的雨傘

一次又一次地
我遺忘了雨傘
我深愛的藍
在張合之間
散落一地
殘缺的影像

重複又重複地
我遺忘過去
執念於現在

刪減
虛構
記憶

有意識地或
無意識地
重複或
被重複地
忘記

尼采的雨傘
遺忘與存在
存在
與命運

我忘懷無法忘懷
牽繫命運的
那撐佈滿啡點的藍雨傘


"I have forgotten my umbrella" Nietzsche

Monday, May 04, 2009

<和陳五msn>



愛死了這歌的歌詞,每次聽也笑不攏嘴!!! 雖然《花吃了那女孩》裡有很多好歌,My little airport這首歌卻令人印象深刻。他們的其他作品還有〈讓我搭一班會爆炸的飛機〉、〈悲傷的採購〉、〈瓜分林瑞麟三十萬薪金〉、〈浪漫九龍塘〉等等。

Friday, May 01, 2009

突然我記起那不斷重複的夢,你拉著我的手不肯放。我哭,流了一臉的淚。

陌生

今晚終於看了《花吃了那女孩》,炫目的影像、絕好的音樂,讓我渡過了一個sentimental的晚上。只感到這個世界,有太多感情我們並不了解。

電影刻劃的那種情感,對我來說是有點陌生的,但是導演透過四個故事呈現的情感世界非常豐富,我很喜歡。

Friday, April 24, 2009

陳湘琪



「況且我也深深覺得赤裸身體不難,赤裸心靈比較難。」
陳湘琪接受訪問時,說了這句震撼的話。

有朋友說陳湘琪拍《天邊一朵雲》瘋了。為辨別消息的真偽,於是上網找她的資料。她拍《天邊一朵雲》的確承受很大的壓力,但沒有瘋。

她讀書時已被楊德昌發掘,在《獨立時代》擔演琪琪的角色。最特別的是原來她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在接拍《天邊一朵雲》時也經過內心的掙扎,她的朋友說:「但最後大家知道這是部幫別人看到社會真實的好電影」。而她認為「好的表演像是裹了糖衣的藥丸,看似可口,但吃了藥丸後,卻有長遠發人省思的藥效。」最終當然是拍了。十分有趣。

欲看訪問全文,請瀏覽以下網址:
http://blog.yam.com/smatter/article/176884

Wednesday, April 22, 2009

Monday, March 30, 2009

激進

激進或極端是壞事麼? 我認為不。對我來說,激進或極端是一種passion,一種反抗。當權者總愛和諧、安定、繁榮等標語,但在這漠視差異、虛假單一的表象背後,犧牲了多少人的權利。

近期看了很多令人不安的電影,極端情慾、極端暴力。極端的東西總是深深吸引我。我是在negativity中得著動力的人,光明有時過於簡單,體會黑暗和光明,生命才比較完整。有人問蔡明亮為何要拍《天邊一朵雲》這樣令人不安的電影? 他反問不是已有很多令人舒服的電影麼? 為何問我怎麼拍一部不安的電影? 班雅明就曾將作家描繪為破壞者。

然而,我深深體會不論是極端或保守的人,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將問題簡化和本質化。結婚是保守,越軌等於解放,事情總是比我們想像還要複雜一點。在《並行與弔詭》中,薩依德曾說:「在所有的社會中,佔大多數的是遵循所有既定模式的平凡人,而少數憑藉著才能、特立獨行的個人並不屬於平凡人之列,在很多時候,他們對平凡人是一大挑戰,甚至是一大冒犯。當大多數的平凡人想要壓抑、簡化、規制化少數複雜、不守常規的個人時,問題就來了。雙方勢必有所衝撞。」(頁242)

牧師說支持明光社,因為他們是黑暗中的光明,黑暗總是排斥光明的。《並行與弔詭》中巴淪波一句深刻的說話,他說:「但你必須走過黑暗,才能看到光明。如果你總是身處在光明之中,你就看不到光明。」(頁219)

陳智德 ──《市場,去死吧》

聽陳智德朗讀他的詩作〈說不出的未來──回歸十年紀念之一〉,內心特別激動。那種徘徊在壓抑與併發之間的怒氣,嘲諷與自嘲,呈現了他對香港社會文化的質詢。

他的詩集《市場,去死吧》充滿本土意識,為著這把主流外的孤獨呼聲,雀躍不已。

詩歌的最後一段:

世界就是這樣,不用問,還要這樣繼續下去
不會有我們的歌或城市的歌,什麼改變了都不用問
寬頻人、信用人、保險人、問卷人還有電器人和車牌人
夜了是時候收起易拉架廣告,變回自己來嘯聚
這裡是旺角,西洋菜街、通菜街、豉油街
夜了會有更多十年前的人,透過選曲機去想像
昔日曾唱過那說不出的未來;但未來已變成一張合約
教我們記著那條文、那趨勢、那回贈
誰都知道那世界的底蘊,誰都不在乎
那發展、那廣告、那即將過期的荒謬
但什麼是荒謬?我們尚要苦思,而我們的機構已把它寫入
他們為我們編著的合約了,寬頻人、信用人、保險人
不斷變身的兼職人、瀕臨絕跡的文字人
一切不由自主的教育人,可否與即將到期的生命相約
去簽另一份約,還是去喝一杯,何妨再變回一個人

這首詩的題目,源自夏韶聲的〈說不出的未來〉:




夏韶聲 Danny Summer
曲:李壽全
詞:劉卓輝

霧 裡 看 都 市 憂 傷 與 灰 暗
人 們 在 抱 怨 天 氣 互 說 風 光
我 對 你 傾 訴 但 充 滿 了 隔 膜
似 是 我 故 作 寂 寞 在 一 角

愛 上 了 電 視 不 需 要 思 索
模 糊 面 對 工 作 日 夜 去 奔 波
偶 爾 看 齣 戲 漆 黑 裡 歡 樂
我 愛 你 那 歌 曲 天 天 播

曾 話 過 賽 馬 不 禁 跳 舞 自 由
曾 話 過 這 裡 不 變 我 會 逗 留
你 問 我 我 為 何
說 不 出 對 未 來 的 感 覺

那 個 要 包 裝 青 春 與 奔 放
誰 高 呼 空 虛 觀 眾 便 心 醉
我 聽 到 歌 聲 醫 不 了 飢 餓
上 帝 愛 你 跟 祂 去 天 國

誰 做 錯 世 界 到 處 有 難 民
誰 做 錯 你 要 降 世 救 罪 人
你 問 我 我 為 何
說 不 出 對 未 來 的 感 覺

今 天 我 知 鄉 村 變 了 都 市
今 天 也 知 文 明 原 來 是 這 樣

告 訴 我 你 會 叫 喊 與 淚 流
告 訴 我 這 個 世 界 叫 地 球
告 訴 我 我 為 何
說 不 出 對 未 來 的 感 覺

告 訴 我 你 會 奮 鬥 到 盡 頭
告 訴 我 看 到 了 自 由
告 訴 我 我 為 何
說 不 出 對 未 來 的 感 覺

Wednesday, March 25, 2009

余若薇﹕一場無平反無結果的官司

2009-3-25

【明報專訊】本月13日,高院夏正民法官就教育學院風波,批准教育局長的司法覆核。有關判決,一方面引起學術界的莫大迴響及疑慮,另一方面有人以為還了羅范椒芬一個公道。究竟夏正民在判決中說了些什麼?

2004至2007年間,特區政府大力推行教育改革,招致不少批評,當時的教育高官李國章和羅范椒芬跟教育學院高層多次接觸,其中有傳高官要求教院校長莫禮時「炒」兩位批評教改的教員葉建源和鄭燕祥,又要求教院與中大合併,官員因而涉嫌干預學術自由。就教育學院這風波,特首終於在07年成立一個由法官主持的二人獨立調查委員會,進行公開聆訊,歷時35天、傳召24名證人,最後於同年6月提交一份約200頁的調查報告。

委員會裁定:「雖然羅太沒有要求解僱葉先生和鄭教授,但她曾要求莫禮時教授設法約束葉先生和鄭教授的批評。羅太的投訴,即使是出於善意,也屬不當,而且對葉先生和鄭教授的學術自由構成不當的干預。」

教育局長提出司法覆核,但完全不觸及最關鍵的高官透過校長向學者施壓的部分,反而只抽出另一段羅太與其中一位學者的私下「激辯」。代表政府的英國御用大律師要求夏正民法官作出聲明(declaration),指出高官與學者私下對質,即使激烈,亦不構成干預學術自由。夏正民認為這說法誤解了委員會報告,委員會只不過就事實真相作出對羅太的批評,並沒有意思說高官與學者永遠不能私下激辯。

政府這次尋求司法覆核,有多點令人不安的地方﹕

第一,司法覆核是一個特殊程序,與上訴不同。司法覆核處理涉及程序不當、不合法越權或明顯及重大不公義的事情,一般針對當權者的行政失當行為,但這次政府並沒有指委員會失當或裁決錯誤。

第二,調查委員會聆聽證人作供後,已作出事實的判決,無論上訴或司法覆核,委員都不會重新聽取證供,亦不會輕易推翻委員會對事實的裁決。

第三,教院風波牽涉長達3年期間官員與教院之間多次接觸,調查委員會從整體證供作出事實判斷,誰是誰非已經了然。政府從這3年期間教育官員與教院多次接觸抽出當中的一次「激辯」,要求法庭撇開其他事實,而作出重新評估,對委員會及涉案者都有欠公允。

第四,司法覆核的結果被廣泛報道為羅太得到「平反」,但法官究竟說了什麼?

夏法官判辭中最重要的一段如下:

"The fact that a senior public administrator privately confronts an academic to criticize that academic's published opinions on any particular matter does not itself constitute a violation of article 137 or the academics's own right of freedom of expression. It only does so when the confrontation contains, directly or by implication a threat of sanction of the kind we have described earlier in this judgment."

夏正民只不過說學者有權發表公開言論,高官亦有權私下找學者對質,批評其言論不當,而官員這個動作本身並不違反《基本法》第137條保障的學術自由,也沒有侵犯學者的表達自由,除非,官員在說話當中,以明示或暗示方式,威脅該名學者可能會受到某種懲罰。

夏正民並沒有推翻調查委員會報告的任何裁決,亦沒有給任何人平反。他更拒絕政府代表的要求,不願作出聲明。政府申請覆核而沒有任何救助(relief),等於原告要求索償,法官批准申請,但不判任何賠償,這官司意義何在?

可能有人以為法官澄清了何謂學術自由,但法庭根本不是一個為學術自由和大學自主下定義的場所,這類定義適宜留給學術界繼續探討,政府實在不應該浪費公帑,打一場沒平反、沒結果的官司。

作者是公民黨立法會議員

Sunday, March 22, 2009

不同的聲音

龔立人﹕我們等待聖本篤 而不是先知 

【明報專訊】是否將同性同居伴侶納入《家庭暴力條例》(簡稱條例)受保障範圍是當下激烈(但可能不理性)辯論的焦點。反對將同性同居伴侶納入條例者認為這是間接將家庭定義,會為日後同性婚姻合法性鋪路。支持者卻認為同性同居伴侶應平等地得到條例保障,而這與爭取同性婚姻不應混淆。前者主要以某類基督宗教人士為主(例如蘇穎智牧師),後者包括基督宗教人士、人權倡導者、法律學者、性小眾等等。本文不是要評論他們的差異和探討其他可能性,而是嘗試分析反對者中某類基督宗教人士由恐懼而建立的理性和行動,從而思考基督宗教的社會角色。

從恐懼開始
若我們接受宗教與恐懼有一定的關聯時,宗教為人類提供安全感,讓人類有信心和盼望面對艱難與恐懼。這與討論宗教是否真實沒有必然關係。然而,當宗教提供的安全感化身為或等同某種社會制度或秩序時,宗教人士漸失去對宗教超越性的體驗,反而被自己設計的恐懼所困。例如,當有基督宗教人士以婚姻和家庭(一男一女的公眾關係)來克服他們對關係秩序的恐懼時,他們就很容易將一切與一男一女不一樣的公眾關係視為不可接受,甚至邪惡。關鍵不必然在於離婚、同居和同性關係等等對社會秩序的破壞或他們本身的邪惡,而在於基督宗教不再讓人有信心和盼望面對恐懼,反成為維護社會現狀的力量。

在此,我們不需否定宗教對人面對恐懼的價值,但宗教人士需要不將宗教提供的安全感等同某一社會秩序或意識形態。否則,宗教容易成為公民宗教(civil religion)。再者,縱使同居(不論同性或異性)可能令某些基督宗教人士不安,但基督宗教人士需要肯定安全感來自上帝,而不是某種社會秩序。

陰謀與不信任
恐懼往往使人失去對人的信任,甚至處處充滿猜疑。這正是當下某類基督宗教人士的情况。

第一,他們運用滑坡理論證明他們觀點的可信性。例如,蘇穎智牧師說,「條例通過將製造更多人同性同居」。雖然滑坡理論提醒我們要留意可能的影響,但極端推論(或想像)是靠嚇多於鼓勵思考。

第二,雖然他們口口聲聲說反對一切暴力,但他們卻看他們所定義的家庭比受虐者更重要,以致他們只要求他人讓步(例如修改條例名稱),而不是自己先讓步。

第三,他們只看見他們認為(或自己製造出來)同志組織的陰謀而看不見受虐者的臉容。縱使不同法律人士指出條例所指的家庭不是定義婚姻,但他們仍傾向選擇最懷疑的態度,因為魔鬼在細節的心態使他們努力找出魔鬼,而看不見上帝。
重點不在於以宗教理性參與公共論域是否合理,而是類似蘇牧師的言論和抱着魔鬼在細節的心態只會令人對基督宗教懷疑。

真理在我一方
不是一切不認同同性關係的基督宗教人士都是敵視同志。但當不認同同志關係已以政治運動進行時,不認同他們做法的人也不願公開批評他們的不合理。例如,當黃成智議員被問及如何看待蘇牧師的言論時,他以尊重他個人言論為由,拒絕評論(1月18日研討會時表達的立場)。在另一個場合,一位參加者無奈地說,「我不可以公開反對教會對條例的立場;否則,我的工作將不保」。當反對條例包括同性同居者自覺自己是先知時(指在舊約聖經 時代,宣告上帝的話和對不公義批判的人),他們不會覺得自己有錯,因而缺乏自我批判能力。先知的身分使他們不但不會考 慮妥協,更以被批判和被辱罵為榮。

麥金泰(Alasdair McIntyre)說:
「面對黑暗時代……若這德性的傳統能夠在黑暗時代下仍能生存的話,我們就不是全然沒有希望……我們所等待的不是果陀,而是與他很不同的聖本篤。」

縱使這時代真的如某類基督宗教人士所說的黑暗,但如麥金泰所言,教會要展現聖本篤的生命,就是透過教會細小的群體,肯定信心與盼望、友誼與和平、尊重與自我反省等等德性,而不是製造恐慌來維護自己的安全感。我們等待的,不是自以為先知的教會,而是聖本篤的教會。我盼望有基督宗教團體願意以保護受虐者為優先,踏出寬容的第一步。以上只針對基督宗教的言論和行為,因為我相信它可以是聖本篤。

作者:龔立人
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神學院副教授
文章轉載自《明報》,2009年1月21日。

我十分欣賞龔立人的勇敢!針對教會某種主導的論述,他提出了不同的觀點。我認為作為基督徒,在作出任何判斷前,也有責任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分析問題。立場,不必然只得一種。

Thursday, March 19, 2009

Instant Light : Tarkovsky Polaroids

在書店閒逛時碰上塔可夫斯基的polaroids攝影集,這是其中一張相片, 很poetic!!


文字‧性格

有時很羨慕別人輕省的文字,總覺得自己過於認真,甚至到了沉溺的地步。別人輕輕帶過的問題,我會反覆思考好幾天,然後費勁地闡釋我的觀點,一切在不知不覺間變得沉重起來。我想那是因為我不太聰明,所以每次都會在一些小問題上鑽牛角尖,漸漸形成了文字的一種性格。

Thursday, March 12, 2009

王菲 09



王菲最新的MV ,一首不曾發表的03年舊作〈我愛你〉,收錄在張亞東最新的個人專輯《潛流》。我對polaroids有特殊的偏愛───掛著不同表情的臉孔、陽光的殘照、天空中的浮雲、交錯的影像。還有絕好的歌詞和編曲,而久違了的王菲,歌聲依然迷人。

〈我愛你〉
作曲:張亞東
填詞:蕭瑋
編曲:張亞東

多簡單 愛情 像就做完的夢 清楚 模糊
多簡單 像第一次問你愛不愛 你說 愛 愛
多美麗 回答 它輕輕的掠過 不願落下
這一些熱的烈的情 和蒼白的浮冰 多無影

啊… 散 散落 那些忽而現 又有時隱而不見的飛
啊… 散落 那些抓也抓不住的 才是真的

多簡單 愛情 它輕輕的掠過 不願落下
這一些熱的烈的情 都無影 啊 多透明

啊… 散 散落 那些忽而現 又有時隱而不見的飛
啊… 散落 那些忽而亮 轉而模糊 隱隱約約飄落
啊… 散 散落 那些忽而現 又有時隱而不見的墜
啊… 散落 那些抓也抓不住的 才是真的

Friday, March 06, 2009

陳綺貞 太陽


不知該如何說好,聽了好幾個星期的陳綺貞,
讓我失去了辨別好壞的言詞;
在黑暗的深海裡飄浮著,屏息凝氣,
為要宣告我又一次戀上了你。

Thursday, March 05, 2009

浮生路


兩星期前的周五晚上,跟好友看了電影《浮生路》(Revolutionary Road),回家途中讀著台灣作家駱以軍的《降生十二星座》,朱天心為小說寫的序言竟不奇然地呼應著電影的主題,我還來不及從電影引發的深思回過神來,書上的一字一句已砰砰地敲打著我的心,精神有點振奮,心裡卻一陣抽痛。聚精會神地讀著:「人面對著一個簡單的抉擇,他不是隨波逐流,依從大多數人的生活方式過活,便是一個精神病患者。」(頁16) 朱天心所指的是獨樹一格的創作者往往被視為瘋子。這句說話令腦海閃現Frank衝著April而來的那個兇悍的眼神。女人的偏執令男人怒不可遏,質問著她是否生病,粗暴地說要為她找精神輔導。一念之差,Frank從尋夢者搖身一變成了一個維護自身既得利益的壓迫者。這一幕充滿著不見血的暴力,兩性之間刀光劍影,可恥的是男人最後訴諸制度賦予他的權力作為後盾,徹底地背叛了女人。難怪有些激進的女性主義者說,即使男人多麼誠懇地支持女權運動,也不能苟同他們作為女性主義者的身份。


或者我們從來沒有仔細想過,一個人在建立所謂「完整」、「特定」的身份(根本不存在!)的過程中──男人成為男人,女人成為女人──需要經歷多少規訓與懲罰。因此瘋子和不順從制度的女人,註定被放逐到孤島上,他們的聲音手握權力的人永遠不願聽、也聽不懂。而任何反抗必須付上沉重的代價,甚至一己的生命。從April身上滴下來滲滿地毯的那一灘鮮血,令我想起Roman Polanski執導的電影《黛絲姑娘》(Tess d'Urberville),改編自Thomas Hardy同名小說。女主角Tess為了追求真愛,殺了曾經污辱她卻成為她丈夫的Alec,電影沒有交代細節,只讓觀眾看到從天花板上逐漸滲出來的鮮血,視角上相當震撼,那是革命者與血的聯繫。

只感嘆平權運動只有幾十年的歷史,女性現在享有的自由,真的得來不易,我們卻太善忘了! 我們甚至揮動起鞭子豪不留情地虐打離了隊的人。

或者有人覺得電影太沉重了,婚姻真的那麼恐怖嗎?! 結過婚的人或許深諳這個道理,那種不見血的暴力。我們絕對可以不認同婚姻這個制度,why not?! 約束跟婚姻似乎永遠是雙生兒,不過我反而覺得婚姻最美好又最可怕之處是它的穩定性,簡直是最甜美溫柔的毒藥,極端的說法是一種慢性自殺,讓自己一點一滴地死去。然而,這是否必然的結局呢!?

我是喜歡《浮生路》這齣電影的,那晚跟好友談了很多關於對婚姻的想法,我倆不約而同地豁達。我們的豁達是建基於一種開放性,婚姻或許是暫時的答案,前面的路誰說得準呢!? 人生意想不到的事情多的是!!

Monday, March 02, 2009

多元

到底甚麼叫多元呢? 那晚你謾罵香港文化如何單一、如何缺乏包容,我是十分認同的。但當你開始將所有事情本質化,將複雜的情境或抉擇,化約為二元對立的意識形態,將所有人只分為敵我陣營,我彷彿看到另一個壓迫者。我強烈的感到你跟被你唾罵的人根本沒有分別。

多元是一條多麼艱難的道路,經驗告訴我兩個觀點不同的人要真誠溝通,必須先放下成見 。你令我徹底失望,只要對方跟你有一丁點的歧見,你也無法安心,你也再無法接納。你跟你所反對的人一樣,選擇排斥唾棄與你稍有不同的人,到底你是從甚麼時候變得如此狹隘 ? 多元文化不是建基於彼此尊重的基礎上嗎? 排斥異己真的可以改變世界,令世界更多元更自由麼?!

Saturday, February 28, 2009

週末曲奇

原來烤曲奇一點也不難,連我也弄得出新鮮曲奇!!!
不要輕看自己,為自己定下太多的框框,這個世界有太多的可能。:p

Friday, February 27, 2009

張愛玲《小團圓》

2009-02-25【出版之門】據台灣傳媒2009-02-25消息報道:已故女作家張愛玲塵封33年的神秘小說遺作《小團圓》,終於正式在台面世。這部長達15萬餘字的作品,自傳性質強烈,書中至少描繪3段張愛玲自己的感情,包括與胡蘭成的相戀過程,堪稱張愛玲自傳體小說。

據報道,《小團圓》是張愛玲的顛峰之作,於1976年完成,她以一貫嘲諷的細膩工筆,刻劃她最深知的人生素材,小說描寫女主角九莉從幼年在傳統家族處於新舊世代衝擊的陰影下長大,到讀書時修道院女中的生活,進而與身為漢奸的有婦之夫邵之雍陷入熱戀。出版社表示,在這本書當中,九莉的身世與張愛玲相仿;男女主角的戀情發展就像是張愛玲與胡蘭成,熟知張愛玲生平的專家都認為這本《小團圓》的自傳性色彩十分濃厚。張愛玲於1995年辭世,她生前在信中曾表示要把《小團圓》手稿銷毀,這份手稿後來由張愛玲文學遺產執行人宋淇交給皇冠社長平鑫濤帶回台灣保存,多年來不曾曝光。之所以會保留現在出版,皇冠出版社總編輯盧春旭表示,這主要是張愛玲摯友兼經紀人宋淇先生的公子宋以朗所做的決定。宋以朗昨天(24日)表示,張愛玲的正式遺囑只有一份,其中並未提及要銷毀《小團圓》手稿,只是在私人信函上提及;當年顧慮的原因之一是張愛玲前夫胡蘭成當時還在台灣,如今時過境遷,當事人都已過世。除此之外,宋以朗也提出張愛玲後來與皇冠編輯討論《小團圓》出版事宜的通信,說明張愛玲其實非但無意銷毀《小團圓》,反而一直在修改,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出版。《小團圓》全書共328 頁,26日將在香港發售,大陸版權則仍在洽商中。

上文轉載自《出版之門》,網址 http://www.publishing.com.hk/

***************************************

今早在報章讀到張愛玲遺作《小團圓》在台灣出版的消息,腦海閃現的是卡夫卡。我曾問一位好友,假如他是卡夫卡的密友Max Brod,會否按照卡夫卡的遺願將作品銷毀? 他堅定地說: 「不會。」張愛玲也曾表示要把《小團圓》手稿銷毀,最終也出版了。猶記得2005年5月號的印刻專題是「張愛玲與胡蘭成」,當時一頭栽進去,無法自拔。不少人也指出《色•戒》裡的易先生就是胡蘭成的化身,但是畢竟《色•戒》是短篇小說,而且敘事極之簡練自制。

文壇傳奇女子張愛玲這本自傳色彩濃厚三百多頁的小說《小團圓》,不知會否再牽起一股張愛玲風潮呢? 我不是超級張迷,但對於張愛玲如何書寫她與胡蘭成的愛情糾葛,是充滿期待的,帶著對文學創作手法的探索與熱情,或窺視作家私密情感的好奇心,或追尋愛情幻滅後的共鳴與慰藉,或是甚麼......無論如何彷彿感覺到她又回來了。

《小團圓》的封面印著張愛玲的這句說話:「這是一個熱情的故事,我想表達出愛情的萬轉千迥,完全幻滅了之後也還有點什麼東西在。」

有興趣可瀏覽誠品網絡書店: http://www.eslite.com/product.aspx?pgid=1001116991844017#

Tuesday, February 10, 2009

花吃了那女孩

最近在聽台灣音樂人陳建騏為《花吃了那女孩》創作的電影原聲配樂和閱讀陳智德的《愔齋讀書錄》。

每個晚上沉溺在音樂和文字裡,彷彿回到了心靈最原始最純粹的狀態,猶如一面鏡子,牽動了內心某個久違了的我。腦海浮現黑白的影像 : 畫外音是詩般的獨白,女人從遠處走來,一臉是淚。眼淚,若果沒有眼淚,這個世界變得多麼悲哀。有時覺得身體像一個籠牢,充斥著平庸安份,使人透不過氣來。自由總是那樣遙不可及。有人說閱讀是自由,有人說發呆是自由。一個世界與另一個世界交疊、疏離與遺忘。我的眼神凝固在半空,你總愛在我面前扮鬼臉,要把我從那個不知名的地方拉回來。陽光燦爛的日子,我開懷地笑。但我的存在總是靠近悲傷多一點。音樂在空氣中盪漾,尖銳地審視著我。

《花吃了那女孩》(去年香港電影節取名: 愛情糖果雨) ,四個單元的女同志愛情故事,由台灣廣告名導陳宏一執導 ,在香港上映無期。我沒有看過電影,卻喜歡它的音樂。至於陳智德的《愔齋讀書錄》,雖然是書評,文字卻充滿詩意,讀著猶如跟舊朋友促膝而坐,細聽對方娓娓道來一個又一個關於書的故事。

Friday, February 06, 2009

東野圭吾

昨晚看罷東野圭吾的《嫌疑者X之獻身》,在心底浮現的只有精彩二字! 霎時間無法描繪讀後的感覺。

今早起來依然有一種淡然的不安。小說最後的一句:「石神繼續嘶吼著,草薙覺得他彷彿嘔出了靈魂。」在腦海縈繞,揮之不去。偶然在豆瓣讀到別人的評論,真的樂透了! 網絡萬歲 ! 豆瓣萬歲! 這個網絡上的虛擬社群給我不少安慰和共嗚感! 特別欣賞其中一篇名為〈完美的騙局,致命的漏洞 〉的評論http://www.douban.com/review/1588375/,很喜歡, 有空可以一看!

P.S.東野圭吾就是憑這本本格推理小說在出道十多年後得到直木獎,期間多本作品獲提名,卻都跟直木獎擦身而過。或許正是遲來的肯定,讓他這部作品近乎完美。

Thursday, January 29, 2009

《徵婚啟事》

《天下無賊》和《夜宴》後,深知馮小剛不是我那杯茶。入場觀看《非誠勿擾》原因有二,其一電影的靈感來自十年前陳國富執導的《徵婚啟事》,其二朋友推薦。

導演馮小剛對第三者的情感拿揑得準確,但談不上深刻,幸而精妙的對白為電影注入了靈魂。單是葛優的徵婚啟事已夠好笑抵死,在徵婚過程中葛優遇上各式各樣的應徵者,笑料不絕。而其中一位就是當空姐、陷於苦戀的舒淇。舒淇愛上不該愛的人,無法自拔。而葛優卻漸漸愛上了舒淇,兩人因著各自的原因,同遊北海道。


故事調皮中帶著淡淡的憂愁。沒結果的愛情,總是刻骨銘心。舒淇重遊與戀人方中信邂逅之地北海道,記憶如泉湧。她被那份感情撕碎了,萬念俱灰,跳崖自盡。這一躍有著死裡重生的象徵意義。《非誠勿擾》畢竟是一齣愛情賀歲喜劇,舒淇經此劫後終於拋低了過去,接受葛優。至此馮小剛展現了感情世界絕望以外的出路,但是我還是嫌它欠缺心理刻劃,說服力不足。

將《非誠勿擾》與《徵婚啟事》比較,確實有點難度。《非誠勿擾》早已將《徵婚啟事》改頭換面,雖然劇情相似,但無論是電影的類型、情調及觀點均完全不同。《徵婚啟事》是一齣悲劇,徵婚者是戀上有夫之婦的醫生,由劉若英飾演 ,而她最終也無法透過徵婚從痛苦的深淵自拔。劉若英徵婚的原因是戀人突然杳無音訊。她的電話留言,對方一直沒有回覆。她在絕望中希望透過徵婚忘記往事,重新投入另一段感情。雖然在徵婚過程中同樣出現了許多荒謬惹笑的情節,但劉若英一直沒有透露徵婚的原因。相比之下,《非誠勿擾》則來的坦蕩蕩,舒淇與葛優一開始已坦誠相向。

或許是先入為主,我還是喜歡劉若英主演的《徵婚啟事》,電影情感鋪陳細膩含蓄,巧妙的結局令人悲慟不已,印象尤深。《非誠勿擾》對白閃現睿智,給觀眾帶來不少驚喜,但電影有太多商業的計算,在北海道取景略嫌造作,電影最後十多分鐘更是難熬 ── 在豪華郵輪上舒淇坐在輪椅致電方中信,透過電話留言,感謝他的愛,並告訴他過得幸福。然後,她將手提電話拋進海裡。接著,葛優再遇買下他的發明專利「分歧中端機」的商人,商人破產了,葛優說以一百萬元向他買回產品專利。商人答應了,葛優方說是以日圓計算。最終一切在笑聲中結束,只是再沒有比這更爛的結局了。

Thursday, January 08, 2009

力量

《 我好喜歡有力量的自己》────在書店碰到這樣的一本書,因為很喜歡書名,就買下了。

其實我知道這書大概不是我喜歡的類型,也不會有太大的意外驚喜。只是最後還是將它帶回家了。

「我好喜歡有力量的自己」,我就是愛這句話!

堀川波創作此書,就是希望了解自己力量的來源!她說有八種power最能牽引潛藏的自己,其中兩種最有共鳴:

「自己的Power:在孤獨中了解自己。」
「喜歡的Power:找出指引方向的『喜歡』。」

若果沒有獨個兒的閒暇,又或失去了喜惡的能力,真不敢想像如何生活下去。前陣子忙得頭昏腦脹,我告訴自己怎樣也好,也得走進電影院去。在那漆黑的世界裡,我彷彿談了場戀愛,又回到了人間。散場時我跟自己說:「我回來了!」做自己喜歡的事,總是有觸電的感覺,一股難以言喻的喜悅湧上心頭。這就是力量的來源!

我一直好想說:「我好喜歡有力量的自己!」「我喜歡現在的我!」:) 

Monday, January 05, 2009

神探伽俐略之容疑者Xの獻身

在電影版《神探伽俐略》裡,飾演數學天才石神的堤真一真教人眼前一亮,他精湛的演技連福山雅治的光芒也奪去了。福山雅治的超級粉絲或許不會認同,因為飾演湯川學的福山在電影中依然靚仔有型,尤其是當他戴著金絲眼鏡、穿著畢挺的西裝在大學裡教授物理,年青有為、魅力非凡,難怪劇情裡連石神也羨慕湯川學不老的外表。只是整齣電影的焦點從一開始已落在石神的身上,透過石神這個角色,觀眾不知不覺給帶到一個困境,不得不思考愛為何物這個課題。堤真一厲害之處是他能夠引領觀眾進入石神的內心世界,與他同悲同喜,當然編劇精心的舖排也必須記一大功。

在拘留所當事件的真相被湯川學逐層揭開,我們得知石神除了為所愛的人頂罪外,還為了替對方製造不在場証據而殺人。從一開始石神已準備不惜所有為愛人犧牲,祈求令她得到美滿幸福的人生。在他準確的計算下,一切似乎都在他的掌握之中,而且完美地結束。猶如他沉醉在數學的世界裡,孤獨地完成美麗的算式一般。因此聽罷湯川學的推斷,石神依然堅決否認。石神從拘留所被押解離開時,在那長長的走廊上,他流露出前所未有的幸福笑容。然而,當他在樓梯的盡頭看見所愛的人為要承擔責任認罪時,他崩潰了。在他淒慘的哭聲中,觀眾回過神來,突然感悟石神苦心建構的世界如何分崩離潰,過程極為震撼。

看罷電影,對東野圭吾的原著小說很感興趣,強調邏輯理性的人,到底如何理解愛,我總是盲目地認為小說對此會有更深刻的探索。有趣的是很多觀眾對內海與湯川學似有若無的感情極為焦躁不安,並且十分期待兩人擦出愛火花。這種一廂情願的期盼似乎有點捉錯用神,在電影中,內海曾經問湯川學邏輯如何解釋愛,他的回應是浪費時間。

不知怎的,總覺得石神比湯川學更為有血有肉,一個因為愛而墮入罪網的天才。湯川學最終選擇說出真相,即使他知道這樣做沒有一個人會得到幸福。愛對他來說如迷一般難以理解,正如他無法明白石神為何甘願浪費自己天賦的數學才華一樣。電影將愛非理性和毀滅性的一面推向極至,這恰好跟湯川學講求邏輯理性的世界形成強烈對比,令整個故事饒富意思。

The Cranberries - Dying in the S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