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ugust 23, 2014

Under the Skin——吃朱古力蛋糕的外星人

離開電影院,Scarlett Johansson的臉容特寫整夜在腦海盤旋。
皮囊下藏著東西麼?
絕不諱言Under the Skin超怪; 欲完全掌握劇情的觀眾,一定處處碰壁,心灰意冷。最明顯的疑惑是,外星人殺害人類有目的嗎?為何只誘殺男人?到底被誘騙的男人是怎樣死的呢? 但我認為電影重視形式及影像多於敘事。它缺乏一般科幻電影的元素,包括圓滿的劇情、戲劇性的廝殺、先進的特技,奇特的外星人形像,有評論因此強調Under the Skin是藝術電影。
Under the Skin一反科幻電影的超現實性質。電影前半部刻畫佔據女人身體的外星人,怎樣在蘇格蘭街頭獵誘男人。那些男人不是專業演員,為影像增添生活實感和日常性。日常性絕不是科幻電影的基本元素,一般科幻電影傾向脫離現實,Under the Skin卻反其道而行。例如Johansson這位性感的美國荷理活影星,在蘇格蘭的大街小巷游走,完全是格格不入。當大明星遇上籍籍無名的男士們,尤其是其中一位有口音的男子,那種alien的感覺非常強烈。現實生活,以及電影中,Johansson也成了外星人。
無疑Johansson的皮囊是電影的賣點,而且吻合主題,觀眾對黑寡婦的性感軀體趨之若驚,也有香港男生看了 Under the Skin大叫中伏 ; 小說作者要求電影一定要在蘇格蘭拍攝 ,而原著故事也發生在蘇格蘭。 有趣的是在蘇格蘭街頭,沒有多少人知道Johansson是誰,當中不乏荒謬感。 導演似乎刻意強調身體和意識的疏離,藉著陌生化Johansson一向性感誘人的軀體,從而提出許多問題。
外星人最alien的時刻是,她/他在酒店初嚐朱古力蛋糕,模仿人類/女人吞嚥食物時出的洋相;這個外來者,即時成為旁人的目光焦點,那一刻外表跟普通人無異的alien變得異常alien。或許這是笑點,卻有種奇異感;又或她/他仆倒在地上,主觀鏡頭呈現棲居人類軀殼中的外星生物,意識與身體之間的不協調;還有當她/他在鏡子裡第一次端詳自己的外貌,那刻彷彿愛上了陌生者的臉容;或後來她/他赤裸身體,仔細檢視自己的皮囊,甚至自己的陰道,那些疏離的狀態,令人質疑人類/人類的皮囊是甚麼一回事,我認為這才是電影的主題。一方面,導演似乎有意將外星人變得日常化,將人類的存在變得陌生化。外星生物似乎有智慧迅速理解人類的禮儀與習慣,卻無法適應身體帶來的侷限性。而這皮囊發揮著馴化外星人的能力,令她/他越來越脆弱。另一方面,電影重新定義了alien的意思,異形/異物不一定離我們很遠,或源於他者,它就是存在本身(Being)。具體來說是人與物的分別、人與他者的關係。這個主題不算新鮮,例如The Thing談的就是the monster/the other within our bodies, 突破之處是Under the Skin強調生活實感和日常性,外星人以人類的形象﹣﹣女人的軀體 ﹣﹣進入觀眾的意識,同時間創造了陌生感,和認同感,一個詭異(uncanny)的想像/鏡像空間。外星人除了是威脅人類的他者,還從人類的皮囊出發(物),思考甚麼是存在(生/死)。
意識的誕生與消逝,是甚麼一回事呢?Under the Skin選擇女體作為外星人的形像,絕不偶然。性別在電影裡是重要元素。若果皮囊下藏著意識,或所謂靈魂。電影開場一系列的抽像影像,似乎交代了外星生物從外太空降臨人間。一連串的蒙太奇,最後以眼珠的影像作結,配樂是牙牙學語的聲音。若電影開首的影像象徵誕生,結尾皮囊的灰飛湮滅,似乎關乎意識的消逝,捨棄皮囊的狀態(死亡)。鏡頭捕捉了雪地裡的灰燼(ashes/cinders)冉冉上升,隨風飄散,彷彿暗示肉身雖敗,脫離身體的意識再次回到宇宙萬物。
電影震撼的地方是結構和影像上,後半部是前半部的reversal。
後半部是電影的靈魂,沒有了後半部前半部將失去意義。前半部女人的皮囊,純粹是外星人的工具;但當那皮囊不僅被視為工具,當外星人戀上原本是工具的身體 ﹣﹣一旦疑惑出現,所有東西也來了個大翻轉。進入後半部基本上是處於恐慌狀態。導演透過重複的影像,逐步呈現急促的逆轉。外星人由獵人變成獵物。
電影前半部,性感的軀體誘惑男人來到一所房子。當大門打開,一走進去,所有東西即沒入黑暗之中,預示死亡的降臨。房子像女人的身體,把男人吞噬。男人如「攝石」般被Johansson深深吸引,Johansson的身體引領著,臉朝著男人慢慢後退;男人迎向前,彼此逐一將身上的衣服脫去,像保持距離的探戈;這一幕點到即止,但充滿情慾張力。過了一回,男人完全赤裸的身體逐漸沉沒在黑色液體之中,直至消失無踪。至此,Johansson的任務完成,觀眾只能想像他們之間發生了甚麼事,又或甚麼也有沒發生。電影以影像呈現男人的死亡,具體殺人方法不清楚,只見被困在液體中的男人,皮囊逐漸枯乾, 突然「嘭」一聲, 血肉一秒間被抽乾,只剩下如紙張的皮膚在水中飄蕩。那一幕相當震撼,捕捉了意識消失,肉體變成死物那刻的虛無,傳遞了強烈的恐懼感。
後半部附在女身的外星人,漸漸由強變弱。起初外星人對人類文化中的性別一無所知。一切源於異相男子,或許這被世人視為怪物的男人,勾起外星人alien的感覺。他跟外星人一樣,是邊緣人、異鄉人。外星人讓男子撫摸她/他的臉龐,當她/他將男子送入虎穴後,在鏡前凝視自己的臉。 一念之差,最後竟釋放了男子。外星人因此成了叛逆者,遂展開逃亡之旅。
外星人逐步變成了人類文明意義下的女人?風度翩翩的蘇格蘭男子,對她呵護備至。有一幕男子帶她往高塔眺望風景,男子說不要害怕,牽著她的手,引領她;她撐著高跟鞋小心翼翼,一步一步,踏著窄小陰暗的樓梯往下走,這一幕像一場置換了身份的浪漫探戈,預示她跟死去的男人朝向相同的命運? 森林中,陌生男人勾搭她,跟她先前勾搭男人的方法如出一轍,問:「你一個人嗎?」她走進森林小屋休息,沉睡中突然有手摸她的腿;她迅速逃跑,欲駕駛大貨車逃去,卻沒有鑰匙。屋子和貨車是重複的影像,相同的符號,在逆轉的處境下生出不同的含意,房子變成小屋,貨車卻變成大卡車。前半部外星人「扮演」冷酷的危險女人(femme fatale),現在卻變成了男人的獵物,後半部顯然是前半部的翻轉。
到底皮囊發揮甚麼作用?它馴化了外星人, 給外星人帶來情感? 鏡子是外星人蛻變的線索:外星人駕車誘殺男人,車上鏡子特寫了她/他通紅的雙眼。當外星人站在鏡子前,凝視自己的皮囊,那一刻被迷住,一切產生了劇變。那是一種自戀情意結?因為錯誤認同(misrecognition) 鏡中的完美影像,如置身幻像,以為自己就是女人?外星人一種外來意識,原本無性別可言,不是男,也不是女;陰差陽錯附上女人的皮囊,而外星人對皮囊的戀慕、疑惑,和強烈的疏離感,令觀眾意識到性別猶如一場表演(performance),經過日復日的演練,外星人成了「女人」,給同化了。 外星人進入人類/他者的身體,漸漸受文化的塑造。 若皮囊下是意識或靈魂,意識本來是無限的,只是暫時棲居肉身的意識,才受制文化的侷限,受制於性別界限。
皮囊的破滅,視覺上充滿詭異。Johansson的皮膚溶化,逐漸剝落,猶如發漲了的屍體;外星人暴露了身份,男人強暴的意圖也無法得逞。在男人眼裡,這剎那間的轉變猶如噩夢,本來作為情慾/暴力對象的女人,她的皮囊突然變成異物,此刻男人欲將自己的慾望,連同罪證一把火燒掉。
最後,美麗的皮囊破滅了。不論危險女人/外星人,抑或成為獵物的女人/外星人,都是主導文化創造出來的他者。導演藉re-staging這些既定形像,彷彿為了推翻它們。結尾,那把火彷彿一種宗教儀式;白雪中的煙火,美麗而哀愁。身體的消逝,等同一切走到盡頭嗎?
相反,這把火帶點浴火重身的感覺;隨風往天空飄蕩的灰燼,呼應電影開首外星人的降臨,外來的意識此刻彷彿重回廣闊浩翰的宇宙,畢竟身體只是暫時的居所。人類的死生存滅,也不過如此?電影裡不斷出現的自然奇觀,正要襯托人類的渺小。至此,電影似乎間接帶出一個訊息:There is nothing fixed /no gender under the skin。皮囊只是皮囊,終究幻滅,餘下是甚麼呢?意識的無限?
Under the Skin是問題電影,留白的地方不少,卻帶出許多可能。

台南樹屋

The Cranberries - Dying in the S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