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25, 2006

Innocence

今天看《明周》,讀到導演譚家明、影評人石琪和電影研究學者羅卡三人的對談錄。 譚家明談及他教授編劇的經驗,他說:「學生的質素也有好的。但資訊和誘惑太多,好難集中做一件事,紀律不夠,也沒有時間。學校圖書館,他們借來借去都是最熱門幾套戲。」羅卡回應說:「要他們看布烈遜都頂唔順。」雖然我並不是讀電影的,也不是編劇,但是讀到這番話百般感受湧上心頭,若果我們視電影為一種藝術,過於純粹的消費娛樂,必定會發現許多大師的作品是十分值得我們花費時間和精力去研究和理解的。奈何我們的專注力,我們的時間總是不足夠。有作家這樣形容譚家明:「曾經有人問我,譚家明是否叻呢? 真有料呢? 我說是的,必然是的,所以,他與羣眾有距離,羣眾不明白他,他也不明白他們。」或許是這個原因,譚家明早期的作品在商業主導的香港社會裡,並沒有成功。他總是走得太前,又或不太不願意妥協。他最為人熟識的作品相信是《烈火青春》及《最後勝利》,看《明周》才知道《愛殺》也是他的作品。今年電影節因為遲了買票,錯過了《父子》,熱切期待即將上畫的《父子》。

譚家明在訪問中還說:「無論甚麼年紀,innocence很重要,好怕那些好後生但已好political、好老積的人──有些人在成長過程裡無形中失去了innocence。我喜歡簡單,不喜歡擠迫,心靈和實際環境的space都好重要。」這個年頭竟然還有人看重innocence這個特質,實在有點感動。有時覺得現在的人都太計較、太現實,我也會質問自己喜歡的東西是否太不切實際、太浪費時間?幸兒我還一直堅持著,我想我的選擇是對的。忠於自己,的確很重要。

 

1 comment:

Anonymous said...

我也有看這個訪問.本來只聽過譚家明=新浪潮,但從沒看過他的作品.原來他17年來只拍了數部電影,我想他對電影有很多執著.如果他在這年頭冒起,不知他自己的事業或香港電影業又會是如何光景?

The Cranberries - Dying in the Sun